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要点

  2014年,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年度工作指导思想,从职能出发,定位服务,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创新推进。通过推进各个联盟成员单位在食品冷链物流工艺、装备方面的研究开发和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冷链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2014年度开展的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论坛会议、吸纳新会员单位等形式持续扩大联盟影响力。

  2014年,联盟分别组织召开了第五届理事会、联盟秘书处工作会、联盟专家技术研讨会、联盟学术委员会筹备会,并以通讯的方式向理事会通报相关内容;审议了联盟经费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学术委员会成立筹备方案等事项,实现联盟成员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加强和提升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动,吸纳新会员单位,联盟成员从26家发展到31家,进一步扩大联盟的行业代表性和覆盖面。2014年8月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北京制冷学会共同举办了“冷链物流科技创新和食品安全高层论坛”,通过论坛进一步梳理了产业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2、以产业以及国家和地方科技需求为主要工作核心,发挥联盟及其成员单位在食品冷链物流产业中平台和纽带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联盟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以及全国优势研发力量,组成专家团队,以立项研发和专家咨询等形式,根据企业需求,对果蔬、肉类和水产冷链物流工艺关键技术及相关装备进行了研发;积极参与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预测工作,对我国食品绿色储藏与冷链物流领域当前科技情况进行了梳理,对影响该领域未来5-10发展的重大技术进行了预测,提出了10项重要技术;2014年是“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执行的关键年,联盟协助科技部完成了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鲜活农产品安全低碳物流技术与配套装备”和863计划项目“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研创”的中期检查工作,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梳理,协助完成了 “食品包装与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并协助完成了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重大技术成果的凝练和总结。

  3、组织相关联盟成员单位,开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协助国家和地方开展科技规划。

  2014年,联盟多次组织联盟成员单位、相关产业学会和协会等召开行业应用需求调研协调会,确定主要调研对象和调研模式,在成员单位所在的行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例如北京、济南、上海、广州等组织开展调研,组织高层论坛研讨活动。通过召开分析不同地区该领域现状与行业发展预测的座谈研讨会等形式,重点从市场特征对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深入了解。通过调研和座谈凝炼产业和行业科技问题,协助国家和地方开展了“十三五”科技规划,完成了相关报告材料。

  4、共建国家和地方研发基地,共享重大装备和相关仪器,为成员单位的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联盟以联盟成员单位原有的国家物流工程中心、教育部和农业部相关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以及地方相关实验室和中心为依托,申请并获批了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新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基地,通过研发基地的申报和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大联盟成员单位间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建立共性研发平台,包括用于冷链物流食品品质检测方面的液相-质谱联用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高压液相、气相色谱大型检测仪器、电子鼻以及冷链物流预冷装备检测平台、冷链物流车载平台等相关仪器装备40余件(套),总资产近3000万元,对外服务500多机时。

  二、主要成效

  1、联盟参与制定产业技术规划或产业技术路线

  参与完成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链案例研究》中物水果物流链的相关内容,针对我国水果物流产业技术创新链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划路线图;协助浙江省开展冷链物流领域“十三五”规划。

  2、提供展览、学术会议等专业化服务情况

  联盟运行过程中,积极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组织开展相关产品技术推荐会或培训会议,就联盟成员现骨干技术和产品推广提供服务,还通过联盟网站、联盟会刊以及相关网络交流平台等媒介为联盟成员提供相关服务。本年度提供展览服务5次、召开学术会议或论坛10余次。

  3、交流和培养人才情况

  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产业科技创新活动,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培养研究生、技术骨干148人,培养高级职称人才1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领军人才以及地方政府相关人才超过1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部人才团队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研究团队超过10个;技术推广和培训超过3000人次。积极推进成员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或到企业兼职共计200多人次。

  4、组织对外技术转移、标准推广及新产品示范应用情况

  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技术转移活动,推进成员单位间的技术转移,年均开展有关技术转移推进活动2次。依托全国性和行业标准化组织,开展技术标准推广活动,服务产学研单位超过30多家。依托项目实施建立的10多个应用示范基地开展新产品的示范应用活动。

  三、新的技术突破

  1、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情况

  在食品绿色储藏与冷链物流领域中的农产品产地预冷技术与装备、鲜活农产品生物学、食品物流保质减损关键技术、食品物流过程微环境温湿度参数监测与控制技术和装备、物流农产品食品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和共性技术30项,形成标志性成果10余项。

  2、申请获得与联盟目标任务密切相关的发明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情况

  申请专利80余项,授权专利70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实用专利40多项。根据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协议,建立联盟专利池,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进入专利池,相关产品和专利池在联盟网页上公布,按照联盟章程和相关规章制度在联盟内共享使用。

  3、技术标准形成及应用推广情况

  研究技术标准(草案)3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及地方标准多项。已在相关产业或产区进行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4、提高创新效率情况

  参与规划“十三五”我国食品绿色储藏与冷链物流研究方向和整体框架路线图,对该产业领域中的水果等分领域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新发展建议。通过联盟平台建设和合作研发,有效优化创新路径,有效降低了冷链物流产业技术和装备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5、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情况

  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重大成果应用推进技术升级进步,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缩短。特别是通过冷链物流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相关物流技术、物流过程预冷制冷装备以及物流过程微环境参数的监测与控制技术与装备有效支撑了我国食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和协作配套推进先进技术和产品辐射,带动占行业企业一半以上中小企业发展。

  四、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联盟还需进一步凝聚成员单位向心力,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建立信用机制、利益机制和责任机制等,从外部而言,需要有持续系统稳定的政策支持,包括对联盟健康持续运行的支持,也需要支持联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政策,同时,还需破解责权利的主体等难题。建议要加大力度支持联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从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支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全方位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形成创新合力;进一步发挥联盟在立项、管理、验收等过程的主体作用;支持联盟参与编制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使得联盟战略与行业战略、国家战略衔接,支持联盟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给予联盟运行支持。

  五、2015年度工作设想

  第一,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体系。2015年,联盟将围绕着食品冷链物流工艺研发平台、冷链物流农产品品质综合控制与评价技术平台、冷链物流微环境信息监控与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平台、冷链物流低碳节能装备研制平台,搭建现代食品冷链物流新工艺与装备研发产业技术体系,开展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积累食品冷链物流的关键技术成果,研发食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及产品。筹备成立学术委员会,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对接冷链物流企业、农业等各领域,构建食品冷链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共享服务平台,成为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食品冷链物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整合优势资源,相互协作,实现技术和市场共享,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进一步提升联盟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2015年,联盟将继续承担国家、地方和行业下达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化研究任务,以服务食品冷链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从经济发展对行业的需求入手,凝炼产业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行业整体的工程技术水平。

  第三,加强联盟企业间的产业链合作。2015年,联盟将继续通过技术交易、推广,推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立示范企业或生产线,带动和提升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力、产业聚集力、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一批研发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重大产品、技术快速进入市场,直接服务于企业,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2015年重点培养多层次食品冷链物流人才,培育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团队。通过项目研发、科技合作、技术辐射、学术交流、进修培养等活动,吸收国内外一流的冷链物流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加入联盟成员单位工作,形成结构合理、学科交叉,有领军人物、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组成的工程化、产业化创新团队。

  第五,以平台带动联盟服务的提升。2015年,将继续加强联盟服务平台的建设,重点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和项目交易平台,支撑联盟企业服务方式的转变,以平台带动联盟服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