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要点

  一、2014年联盟试点工作总结

  2014年食用菌产业联盟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科技部对91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跃的评价中评价为较活跃。

  (一)联盟组织活动情况

  2014年我们以强化内部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为目标,制定联盟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联盟章程;制定完善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4项管理制度。

  2、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促联盟发展

  2014年有多家单位积极申请加入联盟,经过秘书处初步审查,联盟理事会审批,最终10家单位成为盟员单位,为联盟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盟员单位覆盖全国16省达36家,涉及资源、野生食用菌保护培育、育种、高效栽培、保鲜加工、质量检验检测、流通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促进联盟成员设置更趋合理和完善。

  2014年9月11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启动会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食用菌项目推进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共52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98人参加会议,云南日报、中华合作时报等多家报社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保障产业联盟和相关科技计划高效运行,推进联盟成员及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和升级发展。

  3、发挥联盟优势,加强信息交流和互通共享

  联盟成员单位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建立信息交流载体,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信息互通、共享。在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开创性地建立中国食用菌产业学、研、供、产、销联动机制。将联盟最新动态、行业资讯、产业政策等相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编辑成册,发布联盟工作简报2期。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盟员单位的专家人才优势,加大人才联合培养力度,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逐步形成一支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和一支产业队伍。逐步培养形成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组织人才专家给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产业人才科技转化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联盟内外交流

  2014年2月组织专家在“第五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上培训授课。2014年3月15日,组织参加中国食用菌协会在四川金堂举办的中国食用菌行业大会;4月21日,参加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在北京组织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训班(第一期);9月10日,参加科技厅举办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训班;9月15-19日,参加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考察培训;10月17日,参加柑橘加工产业联盟等承办的第二届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联席会议,并提供了联盟科技创新成果展板供会议交流讨论。通过参加这些会议和培训,掌握国家产业联盟相关政策和法规,学习优秀联盟的经验和做法,为联盟高效运行打下了基础。2014年4月20日,全国“小蘑菇 大产业”健康万里行广州站报告会,来自食药用菌行业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参加,让“小蘑菇”更加深入人心。

  (二)联盟协同创新促产业发展

  2014年,食用菌产业联盟围绕联盟目标,主要开展六个方面的研究,完成情况如下:

  1、科研项目实施方面

  联盟强化科研计划的组织实施,各课题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食用菌等特产资源高效生产与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品” 按照年度计划和任务指标开展相关研发工作,获得一系列突破,开发出食用菌罐头等各类新产品7个,新工艺4项,新装置1项;建立试验基地26个;建立中试线5个;建立生产线3个;获得专利53项;制修订相关标准13项。

  2、科技创新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联盟从食用菌资源保育、菌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物流保鲜技术、精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十余个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①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全国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发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广东微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院等单位的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系统调查、收集、保藏全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建成系统性较强、保藏种类较多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库。②发挥上海、福建、广东、吉林、四川、云南等省区的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的综合优势开展了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与菌种繁育研究工作,筛选了一批优良菌种,如培育出1个低温型草菇VH3菌株,3 个优质、高效香菇新品种‘申香15 号’、‘申香16 号’和‘申香18 号’,以及2个木耳、金耳优良品种等。集成农业废弃物作为培养料,菌糠转场再利用的现代集约化生产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③食用菌保鲜领域,针对食用菌含水量高,采后易变质等问题,开展保鲜提质增效研究,基本形成全程冷链物流保鲜技术体系。④食用菌精深加工领域,联盟成员单位通过对食用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发了膨化产品、方便快捷食品、菌汤类产品、调味品、多糖产品、微粉胶囊等系列产品,构建了相应生产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增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成果转化方面

  通过技术攻关,联盟成员单位建立了木耳标准化小孔全日光栽培技术,白色金针菇袋栽工艺工厂化生产技术,大杯蕈栽培料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和大球盖菇菌糠代料栽培与立体循环生产技术等。同时开展食用菌高品质速冻技术及产品生产示范;食用菌高品质节能干制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生产示范。

  4、标准研制方面

  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开展食用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申报与研制工作。2014年《食用菌干制品流通规范》、《食用菌速冻品流通规范》2项国家标准完成报批工作,待发布;《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香菇》、《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双孢蘑菇》和《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黑木耳》3项行业标准获农业部批准发布;《云南食用菌产业技术标准体系》、《茶树菇菌种》2项云南省地方标准以及《鸡腿菇菌种》、《鸡腿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鲜杏鲍菇等级规格》、《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4项四川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另外,在新申报的标准研究项目中,有8项国家标准获立项,6项行业标准获立项。这些标准的研究制定,将不断完善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5、服务产业方面

  2014年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组织开展服务产业活动。(1)开展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利用、食用菌现代化栽培技术服务、食用菌高效利用技术及质量安全和科学普及技术4个服务团队建设;(2)组建人工栽培技术、食用菌精深加工、野生食用菌保护利用及工食用菌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4个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组;(3)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4)2014年6月4日,联盟单位在福建古田组织召开农业部2014年食用菌加工技术科企对接与产业示范推广会,福建省78家食用菌加工企业、设备生产商、专业合作社和农户,31个农产品加工和食用菌生产相关管理部门,共计15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联盟副理事长陈君琛研究员作了“食用菌加工技术简介与成果发布”专题报告;(5)2014年6月20日,联盟单位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举办了全国首次以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为主题的“全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资深专家刘天库和在美国拥有超过30年的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经验的陈永祥博士授课。有来自全国科研、企业、合作社等专业技术人员近7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6)联盟单位在湖南长沙协办“舌尖上的安全——健康菌菇行”公益宣传活动,开展食用菌菇安全知识教育;(7)联盟在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蘑菇节、2014年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等大型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6、科技成果获奖方面

  (1)联盟单位主持的“特色野生食用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联合吉林农业大学、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成员单位共同申报201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特色野生食用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联盟单位主持的“食药用菌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农科院、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等多家联盟单位联合申报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食药用菌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联盟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主持的“大杯蕈周年栽培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2015年联盟工作计划

  (一)加强联盟自身组织建设,促进联盟健康发展

  ①修订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②加强联盟工作组织,提高联盟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谋划落实科技计划项目,发展联盟创新资源

  ①加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与组织;②协助主管部门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③计划制修订5项食用菌产业急需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三)探索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联盟品牌:①加强科研成果利用,带动附属产品的快速发展,增强联盟核心竞争力;②积极打造联盟品牌,加强食品、保健品、日化品、药品系列产品开发,积极打造市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四)积极推进合作交流工作

  ①召开年度联盟理事会会议和专家委员会会议;②召开联盟年度总结交流会议及组织考察培训活动;③定期编辑联盟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