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农业装备技术是融合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装备技术,是现代农艺技术实施的载体,是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物质支撑,在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其发展是全面替代人工劳动,不断完善作业功能,逐步提升装备性能,充分发挥机器效率的改善与土壤、植物、生物、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联盟概况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任理事长单位,由具行业企业前10位的8家骨干企业、4所著名大学和3家地方特色院所组成,企业总资产、总产值、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3%、44%、30%,凝聚了行业高新技术研发、先进制造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是行业重大技术组织和实施主体。

  成立以来,联盟在推进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创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机制,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促进技术辐射、培育产业集群以及推动内外合作交流与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联盟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和“863”计划项目“现代农机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自动监测技术、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复式田间作业机具、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等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缩短与国外技术的差距,推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技术特色资源相对集中、生产制造能力充分发挥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二、面临的产业技术进步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壮大,2000年,2005年和2009年农业装备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500亿,1000亿和2000亿元,连续10年增长幅度超过20%,能够生产出3500余种产品,基本解决了“农民买得起、农村用得上、农业用得好、经营有效益”的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总体上,我国农业装备产业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产业分散、规模小。目前,我国有8000多家农机企业,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数2380家,实现产值2220亿元。而2009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07亿美元。我国所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

  缺门少类,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品种超过7000多种,不仅覆盖面广,而且质量精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而我国产品品种仅为发达国家的1/2,且主要集中在田间作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自主高端产品匮乏,不能很好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基本上走的是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路子,自主创新投入少,缺少原创和核心技术,核心部件、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几乎全部依靠引进,如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进口依存度90%以上。发达国家凭借领先技术形成大型农机市场垄断,对我国农业及粮食安全存在着巨大威胁和潜在隐患。

  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关键核心部件和装置技术不高,智能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大宗农机产品可靠性仅发达国家40%,与国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可靠性分别约为330小时和70~100小时相比,国产产品仅100小时和30~40小时。另外,高端技术装备不足,也造成水、肥、药利用率仅国际先进水平的50%,每年多消耗180多万吨柴油、22万吨原药、1000多万吨化肥。

  当前,面对技术发展趋势,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拓展领域、增加品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的多重挑战,一是要发展大型化、多功能高效、智能化、自动化农业装备,二是要发展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高效利用作业技术装备,三是要发展农业生产从种子生产、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秸秆利用的全程作业技术装备,四是要实现农业装备的数字设计、虚拟仿真、集成精益制造。

  三、“十二五”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思路

  “十二五”期间,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资源节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根据《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5)》,联盟将从前瞻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三个方面,重点开展农业装备智能化和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开发大型农业动力、田间复式作业和高效收获机械等重大典型产品技术,推动产业科技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1)农业装备智能技术研究。以提高装备性能和可靠性为核心,重点突破农业装备智能化控制、可靠性强化核心技术,攻克机载通讯、总线、工况监测与自律行走技术,研制农业生产过程智能监测、自动导航与变量控制等智能控制系统与农业机器人。

  (2)农业装备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关键作业装置与复杂核心部件精密制造、整机质量检测以及现代制造流程技术等,构建典型农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重大农业装备产品技术研制。重点围绕国际竞争焦点、产业发展亟需的大型农业动力、田间复式作业机具和高效收获机械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业化能力,提升国产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大型农业动力方面,继续完善和提高200马力拖拉机技术水平和整机性能,重点开发300马力拖拉机,突破大功率柴油机和动力负载换档、总线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覆盖400马力级以下全系列动力产品和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多功能高效联合收获机械方面,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重点发展4公斤以上喂入量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和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4行以上不分行玉米收割机、大型油菜收割机、秸秆集储与青饲收获机等高性能收获机械,提高收获机械“三化”水平,完善产品系列,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加快开发以大型智能采棉机、西红柿收获机械为代表的优势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储备技术,拓展领域。

  ——田间复式作业机具方面,集中攻克作业部件耐磨延寿、轻型高强技术,零部件标准化与整机可靠性技术,提升产品技术档次;重点研制大型精密播种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高速插秧机、高效植保与节水灌溉等田间作业机具、规模化制种机械,支撑产业发展。

  四、加强联盟的组织运行机制建设

  1、以联盟专职化建设为核心,推动联盟运行发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优化联盟的组织架构,完善联盟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的运行和工作制度,推进建立联合研发办公室,确保有效运行;形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秘书处专职化人才队伍,强化联盟秘书处组织协调能力。继续探索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机制,研究完善研发基金筹集以及项目管理办法,构建长期稳定的联盟研发机制。探索建立健全联盟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成果扩散机制,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集成研发平台,推进形成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围绕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按专业分工、区域集中、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整合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基础创新平台、专业特色研发平台、区域开放研发平台以及国际合作研发平台等层次清晰、功能定位明确的研究平台体系,推进形成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研究平台支撑,集战略研究、理论创新、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建设。

  3、推进联盟开放合作运行,强化服务能力

  支持和推进联盟成员内部科研条件的联盟内外的共享开放,特别是大学、研究院所、大型企业的实验试验条件面向企业开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学术交流,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推进技术交流融合,促进行业学术繁荣;推进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引导,支持校企、院企、院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组织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辐射、技术研发、检测培训等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升级,促进先进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应用,促进行业全面发展。